春遇肇兴,贵客好礼 | 一件衣服与时间赛跑的“非遗焕新”故事
在贵州月亮山的褶皱深处,藏着一座被时光眷顾的村落——肇兴侗寨。这里不仅是“侗乡第一寨”,更是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栖息地”古村落。
晨雾漫过梯田,青瓦木楼依山傍水,鼓楼群若隐若现。在这里,流水与歌声同频,刺绣纹样与信仰共生,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侗乡第一寨”的传奇。
就在肇兴侗寨,因为一件“三鱼共首”侗布衣裳,发生了一件趣事。今年3月,“贵客好礼”主理人刘婧接到一通来自肇兴镇党委书记杨秀智的紧急来电:急需一件改良设计好的传统侗布衣裳,用于重要接待场合。虽未被告知接待背景,但放下电话,刘婧迅速与远在上海的设计师崔瀚宇老师对接需求。
经多番讨论,崔老师最终给出第一版建议:采用传统意大利西装的手工细节,同时融入侗族传统服饰,顺着侗衣的接缝处用丝线来做短线装饰,左胸位置则采用太阳纹样。务必做到不抢眼但又特别,既有现代风格又保留传统侗衣的款式。
确定设计理念后,崔老师连夜敲定设计草图。次日,刘婧携设计图赶贵阳到从江的第一班动车,前往贵客好礼肇兴侗寨店,到店后立即着手改良衣服。改良的过程中,刘婧建议:原设计的太阳图不足以体现侗族文化,不如改成“三鱼共首”图,更能凸显侗族元素和祈福愿景。崔老师听完建议,又迅速改图。几个小时后,刘婧将画好的衣服交给当地绣娘迅速开始制作。
三天后,这件改良侗衣如期完工,古朴的侗布肌理与现代剪裁相融,“三鱼共首”纹样跃动其间,既延续非遗底蕴,又展露时尚气息。
几天后,杨秀智穿着这件凝聚匠心的衣裳为总书记在考察肇兴侗寨时作讲解。
讲解结束后,杨秀智又穿着衣服返回贵客好礼店,告诉刘婧:衣服上的三鱼共首图在现场得到了点赞。直到这个时候,刘婧才知道自己制作的衣服参与了如此重要的活动。这让刘婧及其团队“向外文化”感到十分荣幸,也对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信心倍增。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非遗焕新实践”后,贵客好礼肇兴侗寨店也窥见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无限可能。主理人刘婧及其团队也乘势而上,将“三鱼共首”图腾创新利用,延伸出系列文创。如今,首批样品已初具模型,预计4月底正式上新销售。
谈及这次经历,刘婧及其团队坦言:能让侗族非遗纹样绽放新彩,源于对民族文化血脉的深情守护。多年来,自己及其团队扎根乡土,常与绣娘同吃同住,从火塘边的古歌里读懂纹样密码,这份坚持让设计既有根又有魂。刘婧十分感谢贵旅集团、商贸公司的鼎力支持,作为“贵客好礼”的主理人,感谢公司在“传递贵州文化,展示贵州特色”上不仅提供资源平台,更以“汇聚贵州好物,传递贵州文化精髓”的使命感与我们并肩前行。得益于这一国有企业的平台优势,我们团队才更有信心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走得更远。
如果你想在肇兴侗寨想带一份手信回家,那“贵客好礼”店不可不访。从肇兴侗寨民族文化博物馆进入,贵客好礼店就在进门右手边。
一楼是民族美学的集合地:蓝染布艺包袋缀着侗族阿妈手工刺绣,手作咖啡与刺梨饮的香气在木质展柜间流转。
沿楼梯拾级而上,二楼非遗体验区内,侗族绣娘或穿针引线,将侗族传说绣进时光;或教授来访客人,一针一线复刻侗族绣片。
书屋里,泛黄的《侗族古歌抄本》与当代民族志静静对望,窗外正上演侗族青年姑娘们的恋爱故事,恰似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里,既是手艺人的创作工坊,也是选购民族文创的市集,让每位造访者都得以歇脚品茗,聆听绣娘讲述侗族流传百年的故事。
侗族姑娘们头戴银饰,站成一排,高音清亮如云雀穿林,低音浑厚似山风过谷。
歌声里藏着蝉鸣、流水与稻穗拔节的韵律,更藏着侗族人“以歌代书”的生存智慧。千百年来,他们用歌声记录迁徙史诗、传授农耕历法,甚至模拟鸟兽啼鸣创作《蝉之歌》。
若说大歌是侗寨的声之魂,蜡染便是流淌在布匹上的水墨诗行。
清晨的染坊里,侗族阿妈已经在捶打染布,布料浸入蓝靛染缸,经数十次沉浮、上百次捶打,最终脱蜡成画——蓝底白纹。肇兴人至今沿用古法:染水需加米酒唤醒活性,染布须择吉日“开缸”。一块蜡染布从织造到成品,往往历经数月,正如侗族谚语所言:“慢工养心,快工养债”。
没有来过这里之前,我们会以为去肇兴侗寨深山路远,其实不然,昔日隐于深山的秘境,如今早已通过高铁与城市同频共振。
肇兴侗寨,是时光的琥珀,封存着侗族人“与山同歌、与水共舞”的智慧。当三鱼共首纹样在绣布上苏醒,当侗族大歌在鼓楼间回荡,当侗族蜡染在蓝靛染缸中晕染时光,这里的一切都在轻声诉说:文明从未老去,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生长。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何不趁春风未歇,赴一场与肇兴侗寨的约会,在贵客好礼店,触摸“三鱼共首”纹样温度。
本文由「
黔新网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qianxinnet.com/wenhualvyou/68507.html 发布于
202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