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为何不”坐月子”?别因祖宗之法丢了命

坐月子,指的是中国妇女产过调养身心的一个传统。而其精髓在一个捂字,所以也叫“捂月子”。产妇必须遵循长辈意见,在密不透风的房间休息一个月期间,室内要保证不开窗通风、更不能开空调,还要盖着厚棉被,以防风邪入骨。更让产妇崩溃的,还有不能洗澡洗头、不准刷牙、忌吃蔬菜等生冷食物...

如果产妇稍有违反,一群三姑六婆就会出来吓唬你。等你老了,落下“月子病”就知道后悔了。所以凯特王妃每次生完孩子后亮相,都会引发众多中国网民吐槽——她怎么不坐月子?

当然,也有的人认为这是西方人体质不同,所以不需要坐月子。但是,西方不坐月子的说法其实并不严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西方人的“坐月子”其实指的是产褥期恢复。在产褥期(产后六到八周内),西方也会更注重身体恢复情况。只是这与中国的坐月子确实着本质的区别。其核心主要在避免感染、补充营养以及调节心情等。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禁忌,基本是不会存在的。

对欧洲女性来说,她们也曾有过足不出户的“真·坐月子”习俗。但那都几百年前的事情了。而这主要源于一种每个产妇都惧怕的疾病——产褥热。

产褥热是指产褥期产妇出现高热不退。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只要演化为败血症,其死亡率可高达80%。医生们对产褥热司空见惯,但却毫无办法,任其在产妇之间横行肆虐。产妇们只能祈祷噩运不要降临。但当时欧洲一般群体里,产妇的产褥热发病率只有0.1-0.5%。可自从医院建立产房,让医生或是助产士接生之后,产褥热发病率反而暴涨。

当时在欧洲人们普遍相信的是瘴气理论。所谓瘴气,指的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他们认为瘴气能经过皮肤毛孔进入人体,导致各种疾病产生。医院的产褥热爆发,就直接套用这个理论。例如产科中有一名患者的伤口严重腐败。医生就会认为是这个伤口产生的瘴气弥漫到了医院的其他地方,导致其他产妇生病。

因此很多孕妇宁愿难产都不想去医院产科,毕竟家里地方小,瘴气更不易潜入。而且即便是在家中生产,也会把房间搞得密不透风,就连钥匙孔也要堵上。生产过后,产妇会被要求盖多层被子。除了肌肤不能露出,鼻子也要捂死在被窝中。而为了保持体温防着凉,房间内还会摆上大火炉。

因为担心水会让毛孔开放,瘴气容易入侵,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就不怎么爱洗澡。到了脆弱的产妇这里,洗澡洗头等就更加使不得了。所以说,那个年代的产褥期环境其实和中国传统坐月子一样,有着诸多类似禁忌。

十九世纪中期,一位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受不了这模棱两可的瘴气理论。因为他所在的维也纳总医院有一个古怪的现象。院内两个条件完全一样的产科病房, 一号病房发病率超过10%,而二号病房一般也只有2%-3%。难道一号病房的瘴气,比二号病房多?

两个病房的产褥热死亡率

后来一位同事在尸检时被手术刀割伤,感染死亡。塞麦尔维斯尸检时发现,他的状况与产褥热死亡一模一样。所以他开始怀疑杀死产妇的是“尸体上的某些致病物质”。为验证猜想,他要求医生做尸检和接触病人前必须洗手,并用次氯酸钙溶液浸泡。在他的领导下,一年时间里一号病房产褥热发病率变为1.2%,比二号病房还要低。

两个产科病房的产褥病死亡曲线

塞麦尔维斯由此断定,“瘴气”并非是导致产褥热的真正原因。但他无法为自己的主张提出科学解释。因为在那个微生物理论还未得到认可的年代,他无法说明这些致病因子是什么。1850年,受尽嘲讽与打压的他离开了难以立足的维也纳总医院,最终死在精神病院。

在他死后不久,巴斯德与科赫才建立了微生物学,医学界才惊觉塞麦尔维斯是对的。人类开始真正了解产褥热,并告别“西式传统坐月子”。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大量存在着“捂月子”的习俗禁忌,并被某些人奉为圭臬。例如在夏天,尤其遇到高温高湿天气,各大医院都会收治一些因坐月子引起中暑的产妇。她们刚经历了痛苦的分娩,结果在坐月子的折腾下中暑,有的甚至失去性命。

生完孩子的妈妈,真的不应在不通风的室内一躺就一个月。除了容易中暑,分娩后缺乏活动,反而不利于盆底复原,更增加了子宫脱落的风险。长期久卧,甚至还会导致血栓形成。此外产褥期产妇汗腺活跃,恶露排出,如果不洗头不洗澡就更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

但总有一些人认为不能丢了传统,甚至还赌上民族自尊心。可见“坐月子”并非简单的科学问题,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现在是时候相信科学的发展,将这种裹小脚般的陋习摒弃。听医生建议,不盲从长辈,才是对自己身体的负责。

来源:搜狐母婴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