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贵州这本书,让阅读成为跨界的桥——贵阳市第三中学开展阅读分享活动
3月3日,贵阳市第三中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分享活动——“春日好读书——黔图图的新学期书单”。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师生们共同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从桥梁到文字,从历史到未来,感受阅读如何跨越学科界限,联结知识与人文。
如果阅读是一种抵达的方式,那么桥梁无疑是贵州最生动的阅读对象之一。贵州的桥,连接的不只是高山峡谷,也承载着技术、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故事。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杨健,用桥梁的故事,带领学生认识贵州的另一面。他谈到贵州的地理特征,也谈到贵州的桥梁人如何攻克一座座世界级桥梁,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他为同学们讲述各类桥的基本知识,讲述花江峡谷大桥如何在625米的峡谷间架设,成为世界最高桥;平塘特大桥如何实现桥旅融合,让文化与科技的完美融合;以及花鱼洞大桥如何通过环保“先建后拆”的工艺,斩获古斯塔夫奖这一国际殊荣。
课堂上,杨健老师还为同学们推荐了《我看见的世界》《万桥飞虹》等书籍,他从一位“工科人”的视角,建议大家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同时,多读一些科技专家写的著作,通过这些书籍去发现物理、化学不是教材里冰冷的公式,而是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他认为,未来AI时代,一定是多学科融合的世界,真正的创新往往源自跨界的思考。同学们需要认真学习各科知识,培养自己跨学科的思维。
杨健老师的分享不仅仅是关于桥梁的建造,更是对科学、知识、阅读如何融会贯通的深刻思考。
如果桥梁是连接空间的工具,那么汉字就是连接时间的桥梁。我们每天使用它,却未必真正理解它。
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桂帆,用一堂充满趣味的课堂,带领学生探寻汉字的奥秘。“你们知道‘一、二、三’这三个字是怎么来的吗?”桂帆从最简单的汉字入手,拆解汉字的结构,讲解其中蕴藏的文化逻辑。从甲骨文到篆书,从“天人合一”到二十四节气,她让学生看见文字如何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课堂上,同学们从“舒”字的构造中,讨论“舍得”与“给予”的关系;从“国”字的演变中,看见历史如何影响语言。从名字的由来,到汉字的美,桂帆带领学生穿梭在文字的世界中,让汉字不仅仅是交流的符号,更成为文化的载体。
课堂上,桂帆老师还为同学们推荐了《人间词话》这本书,并带着同学们一起领略了该书的文字之美与境界之美。
分享结束后,贵阳三中的党总支书记陈婕感慨道:“一个不到2小时的分享,有30多个孩子踊跃回答问题。课堂上孩子问老师,要做一个桥梁科学家需要做哪些努力和准备,他们会发这样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打开了眼界在主动思考。学校非常欢迎这样的活动,它让孩子们在读书之外,有梦想、有胸怀,这样能给孩子自由思维、给孩子梦想的课程,特别重要我们特别欢迎。”
陈婕书记还介绍,贵阳市第三中学一直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建设,把阅读作为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一环。学校通过“大家进校园”和“家长课堂”等品牌阅读活动,邀请科学家、作家及优秀的学生家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用真实生动的故事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跨学科思维。学校也在不断优化阅读条件,改善阅读设施,将引进科技、人文、自然科学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丰富学生阅读,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深入思考。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阅读的推广,更是一次关于“读什么,怎么读”的思考与实践。我们打开贵州这本书,从阅读脚下的土地开始,拓宽认知边界,在书页之间寻找新的视角,让阅读成为一座桥梁,联结起学生与更广阔的未知世界。
“春日好读书,春日读好书。”在这个春天,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打开一本书,收获一次新的成长。
本文由「
黔新网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qianxinnet.com/kejijiaoyu/67839.html 发布于
2025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