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内卷报告 (2023版)》呼吁:尽快取消中考和重点中学,没有掐尖才能缓解内卷
近日,育娲人口研究智库发布了《中国教育内卷报告2023版》,试图解答什么是教育内卷、什么造成教育内卷、为何国家频提减负却屡屡失败等关键问题。
撰写该报告的专家团队包括:携程集团创始人、北大经济学教授梁建章;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统计学者和人口研究者黄文政;以及人口学研究者何亚福。本文为《报告》第一章。
内卷是指在有限空间内的激烈零和式的竞争现象。
教育内卷是指,由于存在教育资源差异化,家长为了使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能考上好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军备竞赛”之中。学生、家长和老师过分追求分数、追求名次,不惜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导致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但教育质量却未能真正提高。
伴随着教育内卷,还出现了“鸡娃”“坑校”等热词,它们都是由焦虑的家长们发明出来的。
01. 什么是教育内卷?
教育内卷表现在,现在的中国教育被一刀切的统考统招制度卡住了,明明考试大纲之外还有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但是因为高考的魔棒,导致中学里的教学资源都集中到备战高考上。
学生和家长被迫加入“学历军备竞赛”,导致中学生多花将近两年时间复习准备中考和高考,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教育内卷的一个后果,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无效投入越来越多,从而推高了抚养孩子的成本,压抑了育龄家庭的生育意愿。
教育内卷,导致小学以及初中教育以应试为主,浪费了人才基础教育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劳动市场,缺乏能够迅速进入不同行业并且独当一面的劳动人口,这会成为中国的创新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极大阻碍。
教育内卷导致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2018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视力不良检出率四年级超过 60%,八年级超过 80%;学生睡眠时间总体不足;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学习压力较大。过高的学习压力对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甚至学业表现均有不利影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
2018年12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布的《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认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学习的负担重;二是校外学习的负担重;三是学生的心理负担重。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阶层和地域分布,正在从大中城市、中小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向中小城市(县城)、工薪阶层蔓延。”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极大提高了存储、组织、搜索和分析的效率。以前很多需要背诵的知识,现在随时随地可以获取,还有分析、模拟的工具和软件可以辅助我们。不需要再学许多死记硬背的知识,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和练习可以以极低成本得到普及。
但是,现在中小学所教的内容,没有充分利用到这些更好的技术,效率不升反降。原因是,虽然学习的工具提升了,但是中小学生花了更多的时间刷题应付中考和高考。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基础教育却没有相应的提速,所有需要多学的东西基本放在了大学以后,延缓了年轻人工作和组织家庭的时机。
▲电视剧《小舍得》截图
02. 现行中考和高考制度
是基础教育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虽然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加强教育,但是中国的教育的竞争和内卷可以说几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几乎是世界上最辛苦的,而且还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和金钱补课。
中小学教育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现行的高考和中考制度。其他国家也有统一的考试,但是不同学校和专业会综合考核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表现。而中国主要采用一个总分公式来决定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录取,这个统考统招的体制造成的后果是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的几乎唯一目的就是为高考准备,这种应试教育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虽然在1999年以后,高校在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的校园。但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终究有限,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与每年高考的总人数相比仍然占比很低,升入重点大学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梁建章认为学习时长与生育率成反比,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紧急,最严峻的独特的人口挑战
近年来,高考的升学竞争已经不断前移,这种学习压力已经逐渐推向中学、小学,以致中考和小升初竞争越演越烈。这种形势下,小学生不得不早做准备,打好学习基础,为未来高考做准备。
此外,教育内卷也与过去实施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有关。一个家庭的孩子越少,每个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和教育成本越高。
有人认为,随着中国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每个人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变得更多了,上大学更容易了,所以教育内卷现象也会减少。但事实上,教育内卷不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够,而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差异化,是对于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的竞争。
现在上大学已经不是竞争目标,上名牌大学才是竞争目标。人口减少,导致创新机会也会减少,排名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少子化也会导致教育目的趋同,降低家庭风险承受度,窄化职业选择范围,让家庭越来越集中选择那些所谓“铁饭碗”的职业(例如报考公务员),在一些发展空间有限或提升意义不大的职位上高度竞争。
人口减少不会缓解教育内卷,因为教育内卷是对于排名的竞争。人口再少,也会有第一名第二名的竞争。要减少教育内卷,关键是要进行教育改革。关于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详见第4节。
教育内卷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中国的中小学校普遍提倡“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每到临近中考和高考,很多学校都要搞各种花样的誓师大会,慷慨激昂的演讲和宣誓活动,大有一种鱼死网破,破釜沉舟的架势。2023年初,湖南张家界市桑植县一中学举行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一名高三女学生发表的一段激情澎湃的演讲视频,却被许多网民贴上“面目狰狞的刷题机器”“鸡血卷王”等标签,连续遭受网暴。
03. 过早普职分流
加剧内卷弊端丛生
根据“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的教育公报数据,5年里中职招生占比稳定在42%左右,意味着普高招生占比是58%左右,确实动态保持了普高和中职大体相当的招生水平。中考制度过早普职分流,加剧了考试压力和教育的进一步内卷。
尽管不同地区和年份的普通高中录取率会有所不同,但这一比例在全国整体一直保持在大约50%。换句话说,不管考生如何努力,中考中得分较低的一半人注定只有进入职业学校的选择。在教育内卷严重的当下,家长和学生原本就面临着残酷的升学压力,而“普职分流”则进一步引发巨大的焦虑。因此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及其家长们就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试,尤其是必须努力进入一个好的初中,从而争取在中考的竞争中成为不被淘汰的那一半。
▲电影《学爸》截图
中考成了高中入学的分层考试,也成了高中“升学”和职校“就业”的分水岭。为了避免初中毕业就被绑定进入职校,家长和学生不得不为备战中考而补课。有些地方在更早的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开始考试分层,于是学生和家长又需要为进重点初中、重点小学而不断内卷。教育分层变得越来越早,熬成了深度的教育无效投入与浪费。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在几十年前的中国,高中教育资源都是稀缺的,为了把这些稀缺教育资源匹配给最优秀的学生,就必须在入学阶段进行筛选,于是出现了中考和高考。
但现在的高中和大学教育资源已经不再稀缺,高考和中考存在的必要性已经大不如前,过早分层的积极意义远不及当年,反而因此产生了种种弊端。
同时,因为分层考试而产生的标签,会跟着孩子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于是导致考试的压力被无限放大。所以过早的分层,必然会无谓增加择校的巨大压力,推动各种补课的军备竞赛越来越低龄化,也进一步加剧教育内卷。
04. 减负文件越来越多,
教育负担却越来越重
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64年,教育部临时党组颁布《关于克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
1988年5月,国家教委专门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1994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
2000年1月,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要求,不得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更不得收费上课、有偿补课。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2009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再一次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00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坚决纠正各种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正确引导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切实把课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中。
2013年8月,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要求各地要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小学阶段不能留书面作业;小学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要求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2018年12月,教育部、发改委等九个部门联合发出《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这份文件的出台可谓权威和来头巨大,但依然效果甚微。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要求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突出重点,大力精简治标。确保对中小学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清理后保留事项实行清单管理。
近几十年来,教育减负文件出台越来越多,但教育负担却越来越重。不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重,而且教师的负担也重。教师承担了各种与教学无关的社会性事务,例如政府、街道、社区等布置给学校的各类文明创建、治安协管、城市创卫等等任务,以及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过多的评估、检查、督导和会议等。
05. 双减政策只打击供给,
却未解决“应试刚需”
“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2021年7月24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在校内方面,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具体要求包括:
一、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二、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三、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大大压减,解决过多过滥问题。
双减政策只是打击供给,可只要还有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的存在,为通过应试而参加培训就是一种刚需。如果刚需得不到解决,只是对于供给进行严格控制,会让供求关系出现扭曲。如果只是强行消灭了课外培训的供给,但是刚需仍然存在,那么比较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随着有组织的大课被禁,导致一对一私教的需求变得更大,于是私教的价格反而上涨,导致很多家庭的教育负担反而变重了。
更何况,如果没有平台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实现高效对接,家长寻找私教老师的费力度会上升,恐怕也只会变得更焦虑。更进一步来看,哪怕大部分一对一的私教都被禁止,那么最终的结果,无非只有很有钱和很有关系的人才能获得子女的“补课权”,这种状况在现有的考试择校制度下只会显得更加不公平。
所以,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需求问题。补课的确是一种内卷的畸形的需求,看似让每个人看到希望,实则对整体有害。但问题的根源并非补课,而是应试和择校制度。
现在的考试,主要就是被下一阶段的名校和重点学校用来掐尖选人,然后整个社会就自然形成一种习惯——只认学校的牌子。在这种普遍认知下,所有人都为子女能上名校而倾尽全力。所以解决教育减负的关键,其实是教育资源的均等化,从根本上化解择校给全社会带来的焦虑,进而消除应试培训的根基。
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核心就是不让学校掐尖,中小学取消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区别。教育经费的投入,由学生多少而非学校名气来决定,并且要求优质老师在不同学校轮岗,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以后不再有所谓重点学校了。
教育资源均等化还可以减少教育的不平等。在中小学阶段,让社会底层的孩子和中产阶级的孩子同校上课,有利于增加社会的流动性。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时期的同学都和自己处于同一阶层,无论对富人或穷人的孩子还是整个社会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中小学阶段实行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应该具备社会共识和可行性。完全可以尽快取消中考和重点中学,实行就近入学等随机分配生源的办法禁止掐尖生源,并且实行包括教师轮岗等均等化的措施。这样既解决了中小学的择校刚需,也就解决了补课压力。
桑 志 慧
资深媒体人
本&硕留学生家长/EB-5践行者
国际教育&留学行业深度观察者/访谈者
南外家长帮/中国精英家长圈/懂留学 创始人
本文源自:育娲人口研究 致极学院
本文由「
黔新网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qianxinnet.com/kejijiaoyu/57045.html 发布于
2023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