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别再选错城市了!

我一位深圳朋友的孩子最近几天查高考成绩(理综)是651分,这个分数算是高分,上985应该没问题。孩子和父母达成一致,就在广东就读,因此大概率就是去广州报考中山大学或者华南理工。

就城市选择来说,他的选择无疑是不错的。

现在很多家庭都陷入了填志愿的纠结中,先说我的看法:选城市最重要,选专业第二重要。

为什么?选城市有哪些标准?

其实选城市这个活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很现实的选择,这个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孩子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资源空间上限。

1

20座城市构成高校优选盘

首先,我们要把所有的一线城市以及常住人口增加比较快的城市放到候选名单里。

北上广深要列入优选名单,这个其实不用说,因为机会多,而且北上广的高校数量多、质量高,尤其是北上。深圳的高校数量相对偏少一点。

那么,有哪些城市的人口增加比较快?除了广深之外,还有如下城市:杭州、宁波、佛山、成都、长沙、重庆、郑州、西安、厦门、武汉、珠海、青岛、合肥、东莞、中山、南京、福州、南昌、苏州、天津。

这里面,其实类似佛山、中山、东莞、珠海这样的城市,要么本地几乎没有高校,或者高校的实力、排名很一般,又或者只有某些大学的分校,对于考分比较高的学生而言,这些城市基本被排除。

因此,进入下一轮筛选的只有北上广深+16个城市。是的,基本就是这20座城市构成了中国高校的优选盘。

2

应该优先考虑南方城市

选高校也要顺应趋势,现在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南方城市,包括西南、华南、江南(长三角)的城市越来越强,北方城市的经济发展普遍在降速。

比如山东是人口大省,济南也有类似山大这样的985大学,不过,济南的人口增长状况不理想,经济的结构性发展问题在改善中,没有达到特别理想的状况,而且济南的经济体量还在青岛后面。

所以,如果有同级别的高校可以选择,要优先选南方城市,比如广州或者杭州的985学校。

因此,非常残酷的是,在这一轮我们不得不把典型意义上的除一线之外的北方城市都筛选掉,包括郑州、西安、青岛、合肥、天津。

郑州处于人口大省河南,河南没有985,211的资源本来就不够分,还是留给河南人民自己用比较好。西安有较多的好学校,比如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不过,西安的发展还是差强人意,可以备选,不要放在第一梯队。至于合肥,我当然知道有大名鼎鼎的中国科技大学,不过,如果能上清华的肯定上清华了,中国科大是清华的备胎无疑,服不服?

合肥市政府最近几年押中了几个大项目,被热捧了一阵子,不过,从合肥本身的体量来看,经济体量的排名是城市排行榜的21名(2019年数据),虽然是安徽第一,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天津有南开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历史上,天津也曾是学术重镇,尤其是李鸿章、袁世凯在天津做直隶总督时期,天津的在各类风向上领先全国。

但是,众所周知,天津这些年一直在挤经济数据的水分,去年已经掉到城市GDP排行榜的第十名,被南京紧紧追赶,如果不是武汉出了疫情,今年掉出前十名估计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天津的经济结构调整相对缓慢,当然,天津这些年来也非常重视吸引人才,无奈,本地工作机会有限,所以常住人口的增长不够多,甚至排在南昌的后面。

选一座城市度过大学四年,托付最美好的青春当然希望这座城市朝气蓬勃,一路向上,天津需要加油。

剩下的城市里面,从经济增长以及城市本身的高校资源来考虑:南昌要出局是无奈的选择。南昌当然是在华南,从纬度来看,甚至比杭州更靠“南”。不过,南昌和南宁一样,虽然在华南,但并没有抓住机会迅即完成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没有存在感”是南昌的重要标签,现在只要中专学历就可以入户南昌,南昌是真的急了。

福州的情况和南昌差不多,作为省会城市,GDP没有过万亿,落在合肥、佛山的后面,是省内老二,老大是泉州。

福州大学是211,厦门大学是985,所以,怎么选城市?你懂的。

3

七座城市最终胜出

经过多轮筛选,现在只剩下以下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宁波、成都、长沙、重庆、厦门、武汉、南京、苏州。

说实话,都是值得投奔的城市,这个时候就要重点考虑学校的资源了。比如苏州只有一所211,宁波没有985、211,深圳共有5所本科大学,3所专科大学。深圳大学是深圳本地高校的龙头,不过,目前没有进入211的名单,虽然其在各种排行榜上进步神速,而且录取分数线也比较高,竞争过于激烈。

所以,在这一轮对于有些学生而言,可能只能忍痛割爱深圳了。实际上,深圳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超过了部分211院校。

多轮PK后,最后胜出的十座城市要么本身的经济体量很大,要么在本省是经济龙头(比如长沙),要么高校资源非常丰富,性价比超高(成都有两所985,5所211),是考生在自身分数许可的情况下的较优选择。

如果一定要我就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未来前景、入户难度,同时结合个人生活包括未来子女的教育、房价、文化氛围来做一个进一步筛选的话,我个人认为北京、杭州、成都、上海、广州、重庆、南京(排名不分先后)是最终的胜出者。

厦门房价高、工作机会少,武汉还在疫情的影响余波中,长沙房价控制得好,不过,长沙的产业结构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经济总量排名也不高。

以上的选择更多是在考虑优秀学生的需求,对于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其实完全可以把我们的分析倒推回去。

七大或者十大城市进不去,可以在20城的大名单里做选择,也可以撇开城市做次优选择,即更看重学校本身的影响力,这种选择属于备选项。

4

长期动力是不断努力学习

以上建议难免有遗漏有偏颇,包括有些高校资源很丰富的西部、东北城市可能很委屈,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在整个大环境很复杂的情况下,选择就读的高校,必须更多考虑城市发展以及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

考生当然可以考虑去哈尔滨或者兰州就读心仪的高校、专业,然后南下就业。不过,在找工作的时候,在陌生的城市人脉会少一些、机会会少一些,而且成本会高不少,对城市的熟悉程度也不及本来就在南方城市就读的同龄人。

年轻人选择一个好的城市读大学,在求学期间就有机会进入城市的对应机构、单位实习,与城市的发展更早实现“同频共振”,当然会比外省、外市的同学的发展阻力更小。

另外,南方城市的整体社会氛围更为市场化,学生有较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普遍比较务实、灵活,而且知识面略宽广,社会经验也略多一些,这是城市经济发展对高校的一种溢出效应。

城市的选择是助力,对于个人而言,有助力当然是好的。但最终能否在人生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价值,其实长期的动力还是个人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积极适应社会的能力。

因此,城市的选择固然重要,如果一旦未能进入心仪的城市读大学,相信真正的强者照样能够笑到最后。

作者:今纶

来源:功夫财经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