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一切的陪读妈妈:到底是陪了孩子,还是赔了自己?

没有任何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为了孩子可以尽早接受国际化的教育,积累更丰富的经验,起跑线相比于其他孩子更前一步,越来越多的家庭决定让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出国读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龄留学热。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自理能力不足,性格不成熟,国外治安环境等众多因素都促使着家长们远赴海外看护相伴,“陪读妈妈”群体就这样应运而生。

前不久,一部反映海外陪读家庭的电视剧《陪读妈妈》受到广泛关注,电视剧中真实地将“海外陪读”人群的不同家庭遇到的不同情况展示观众,让观众第一次深入了解“海外陪读群体”的酸甜苦辣。

然而与剧中前往加拿大陪读的情况不同,在政策上,美国没有专属的陪读签证,滞留在美国是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如果家长们想长期留在美国,则需要通过申请就读社学大学来办理相关签证。

美国:没有陪读签证,父母可以通过 旅游签证(B1/B2)、留学签证(F1)、工作签证(L1 H1B)、访问学者签证(J1)或移民签证(EB5)来达到陪伴留学的目的。

英国:孩子在12岁以下,父母双方中的一个人就可以申请陪读签证。12岁以后则改办其他签证。

加拿大:加拿大没有留学陪读签证,但可以办访问签证,把访问目的从走亲访友变成了陪孩子读书。

新加坡:唯一一个有专门发放陪读签证和允许陪读家长打工的国家。允许陪伴至学生生年满16周岁。

暂且不提生活环境与文化差异,光是学习来说,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可以重新开始学习。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接受家长24小时的“全程陪护”,亲子之间爆发的争吵与反抗、加上独自一人时需要面对的寂寞与孤独,“陪读妈妈”真的不好当。

  • 我这样,还不是为了照顾他啊!

J同学的妈妈,39岁,某公司高管2年前辞掉年薪五十万的工作,只身一人陪着13岁的孩子来到美国读高中。

“还不是为了孩子!”这是她对外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在国内努力的工作攒钱,在事业上升期辞掉令人羡慕的工作,离开丈夫与老人千里迢迢来到一个陌生国家,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参与孩子的成长,提供给孩子更优质的生活保障。

每天的生活仿佛都是规划好了一样,早起做饭,送孩子上学,整理家务,自己学习,接孩子回家,指导作业,制订一周的计划。看似一成不变,但J妈妈似乎依旧乐在其中:“还不是为了孩子嘛。”

  • 生活差异

“生不得病,吃不得饭哦....”

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交通方式,不同的饮食习惯,即便在来美国之前做足了工作,但面对这一切,还是让她感到有些棘手。

想为孩子做顿大餐,可食材并不是那么容易凑齐;想出去看病,可价格让她选择多喝热水;想出去吃个饭,可小费又不舍得给;想维持一下夜跑的习惯,可美国晚上的治安......

让她最感到放松的事情,大概就是周末逛大超市时,偶尔碰上华人妈妈一起聊上几分钟的天,讲讲自己的孩子。毕竟和家里人联系有时差,有什么想要分享的等到回复,就已经过了新鲜感.....

  • 语言不通

“至少得听得懂孩子在说什么吧。”

除了生活差异,语言也带给J妈妈不少困扰。虽然在国内也接触过英语,上班时也偶尔用到,但是真正靠英语来生活交流时,还是觉得“说不转”。

翻译器离不了手,词典也买了不少,上饭店点菜前都先在心里默念三遍“有图片,有图片,有图片”。然而在经历了几次看不清衣服成分后,对羊毛过敏的她一边起着红疹子,一边儿开始在等孩子放学时掏出来词典来站在一旁读一读看一看。

  • 观念冲击

“我这样还不是因为你!”

J女士一直觉得优秀的孩子=优异的课堂成绩+高素质的谈吐+彬彬有礼的朋友,当然她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到美国后即使身体不适也会对孩子一直温温柔柔,耐心教导,直到J同学连续三次拿了个B,并且开始在放学后和一群穿着“花里胡哨”的同学一起跳街舞。

于是他们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长谈,从语气平稳到逐渐急躁,然后开始提高嗓门最后以孩子怒吼着“你根本什么都不懂,我完全不需要你这样”跑出房门结束。J妈妈红着眼睛坐在椅子上,越想越气,越想越急。

  • 脆弱与孤独

我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

J妈妈,从晚上制定完计划到早晨起床做饭,睡眠时间5个小时,比工作时还要少一个小时。剩下19个小时,4个小时送冷战中的孩子上下学,5个小时收拾家务准备食材,6个小时准备孩子的学习计划,剩下4个小时打发在公众号与电视机前。

现在是晚上8点,本应该到晚上11点前都陪着孩子学习做作业,可自从吵完架后除了上下学,其他时间孩子都对她避而不见,即使见面,也是沉默不语,冷面相对。

J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忽然不知道还能做点什么。给丈夫打个电话?抬眼看了看时间,又在忙吧,还在睡吧,算了吧。于是J妈妈关掉聊天记录还停留在四天前的聊天窗口,又换了个听不懂的台。

  • 原来,孩子长大了啊

“刚开始叠,叠的还不错,比我那时候好。”

冷战下去也不是个办法,J妈妈决定和孩子好好聊聊。然而孩子在家时已经一个星期没让自己进过房间了,也不说话。所以,她只好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准备在孩子上学时放到桌子上,可一进屋,她却有些恍惚。

平常都是她帮着孩子整理衣物和房间,但这一周过去了,屋子依旧整洁干净。没有她想象中的乱堆乱放,没有未叠的被子,书本与做过的试卷好好地摆在桌子上,井井有条。

她走到桌前,发现上面摆着一个打开笔记本,上面左半面标着学习日程记录,右面则写满了关于街舞的大小细则,还有一个手绘的Dancer,旁边儿还摆着用了半盒的创口贴。

原来孩子真的努力在学习,真的努力的爱着街舞,也在努力的学会自己生活。好像,自己原来也闹着要学跳舞呢。J妈妈想着,拿出手机外放了一首歌,然后坐在床上脚尖点着拍子,重新叠起了孩子衣柜里的衣服。

  • 自己喜欢的事

J妈妈现在在一间茶室,有些搞不清状况。本来J妈妈依旧按时去了超市,在生鲜区却碰上了一位许久未见的妈妈。谈话间,J妈妈总能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茶香,于是她好奇问了句是不是茶的味道,没想到就被热情拉到了这里。

茶室不大,但是各个国家更年龄的人都有,负责的是一位中国女子,穿着旗袍,盘着头发。既来之则安之,回去也没什么事情。J妈妈坐了下来,听着老师讲课,语速比较慢,她可以听懂。

在实践的环节,她娴熟的手法引起了老师和其余同学的注意。她原来也是茶企业的高管,怎么连着点儿手艺都没有呢?开始有人来问她技巧和问题,J妈妈好久没跟这么多人聊过天了,有些开心,但还是耐心的慢慢说明。

聊着聊着,学员中有一位年龄和她差不多的妈妈,拍了拍她的肩膀跟她说:“我们在学校开放日时候见过,前几天我看你儿子的舞蹈表演,可帅了!你也这么厉害,真有福气!”

  • 充实与倾诉

凭借着自己的对茶艺的热爱和在学员中的好评,J妈妈现在是茶室的小负责人了,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更多了些。

外国人对中国的茶艺好奇程度远超过她的预期,她每天都需要帮助学员们回答一些问题,包括种类和手法。偶尔她会觉得自己又回到了上班的时候,忙碌却又充实。

即使这段时间对孩子的关注下降,但孩子每天依旧穿的干干净净,按时吃饭,老师那里甚至传来了成绩上升的消息——“只是暂时波动,您不用太过担心,孩子很聪明。”她记得老师曾经这么说过。于是在今天下车的时候,J妈妈叫住了孩子,塞给了他一副新的舞蹈手套。

好像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考虑一些有关自己的问题,比如去做一些海外市场拓展计划。当她把车停进车库,一出来却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门口,是她的丈夫。“下星期是你的生日吧,我请了2周的假,我们一起去转转。”

后来J妈妈才知道,是孩子跟丈夫说自己的状态不太对,自己也很想他,希望爸爸能够在妈妈的生日前过来陪着自己。说到这里,丈夫略带责备的问她为什么不早点儿跟他说,J妈妈表示,这么大人了还这么矫情难为情又没什么用。“就算你成老太婆,我也是你丈夫,你也是我的小姑娘啊”

  • 我会放手,但不是现在

“明年9月,我开始接手公司在美国的业务”在饭桌上,J妈妈忽然说出了这么一句,果不其然收获到了孩子诧异的眼神。

“下午的时候,我看了一所舞蹈机构不错,里面的师资也可以。如果你愿意,下个月咱们一起去看看。”孩子的眼神忽然变得惊喜却又难以置信。

“当然,同意你跳舞是有条件的。这个月底的小测,你的成绩要有所起色并且一直保持,晚上的学习时间再加一小时。而且一旦开始工作,妈妈对你关注可能会减少,虽然你会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权力,我也相信你能做的很好,但是在此之前你需要学会自理,学会做饭,收拾家务,整理物品,所以周末你得开始给我打下手......”

“我还能周末陪您去逛超市,拎东西。妈妈。”J妈妈的话被孩子打断,她放下手中的餐具看着惊喜却又急切的孩子笑了:“我会更严格的。”

  • 人生的全部

人生会由很多部分组成,事业、爱情、孩子以及自己。把所有精力投放在一件事上,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那件事还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无关年龄、性别、身份,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为自己努力而拼搏。

难过了就哭,开心了就笑,寂寞了就去充实自己,难过了找个可靠的人倾诉放松,本理所当然的事,却渐渐地被大人们忘记。

今天是J妈妈例行逛超市日子,她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带着孩子一起,哼着小调准备出发。到了超市时候远远地看到了另一位原来一直大吐苦水的妈妈,对方还是垂着眼角,郁郁寡欢的样子,像原来的自己一样。

J妈妈想了想,主动笑着迎上去抬手打了声招呼: “好久不见啊,我记得上次你也说对茶感兴趣,这周末我有一个茶艺会。什么?孩子?要相信孩子能自己会安排好的,家长也应该跟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啊,而且只是一下午,茶会你一定会喜欢的........”

来源:棕榈大道PalmDrive

话题:
No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