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盯上年轻人

秦悠然被迫提早与“糖”为敌。

她21岁,没有糖尿病家族史,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读。她对这个病有基础的认知,但当她出现眩晕、盗汗、手抖等相关症状时,并没有往糖尿病的方向想。

她测出空腹血糖超过17,是正常值的三四倍。她本来在一家医院做临床实习,结果却成了医院收治的新病人,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在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中国,有超过1.4亿的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9成,它是一种在遗传和环境因素下,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损伤造成的疾病,典型病状是“三多一少”:多尿、烦渴、多食,体重减轻。

2 型糖尿病患者多起病于四五十岁,现在却有不少年轻人得病。据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从 2010 年到 2019 年,中国 20 至 35 岁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升高,其中男性“糖人”在十年间每 10 万人增加了 142 名,而女性“糖人”每 10 万人增加了 33.7 名。

年轻糖尿病患者相比于中老年患者“带糖”时间更长,并发症的风险也更高。超标的葡萄糖在血管里堆积,会损伤全身的大血管、微血管,威胁患者的眼睛、肾脏、心脏、大脑,严重时可致下肢截肢、失明、心梗、脑梗、肾功能衰竭等。

这一疾病更多与后天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关。当年轻的患者回看病程,除了“高糖”饮食、作息不规律、运动少,生活、工作中的情绪和精神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发病诱因。在现代生活中,年轻人想要“控糖”,并不容易。

13b9665c161d40fead1d9d72b9a70d1e

我们就此采访了患2型糖尿病的年轻人,以下为受访者的口述。

“有些人得了糖尿病,但不知道”

秦悠然 21岁 2型糖尿病 确诊1年

去年7月末,我突然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的情况,一晚上要去五六次厕所。

到8月,我在医院空腹测了血糖,结果是17+,确诊了糖尿病。我从出症状到确诊时间比较短,可能跟我学医有关,有些人已经是糖尿病了,但他们并不知道。好多年轻人如果刚刚有症状的时候干预,是能恢复健康的。

我是学临床医学的,当时在医院实习,我就跟带教老师反映了身体状况,中断了实习。因为这血糖值已经是要住院的程度,再不治疗就酮症酸中毒了。当时我感到眩晕,身上盗汗,手有点抖,浑身都不得劲。还有肌肉痒,是由内而外渗透的痒。

医生说这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让我控制饮食,饮料是不能喝了,米饭的量要减。我住了十天医院,每天会输氯化钾。当时入院抽了很多血,检测了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等等,最后证实我是 2 型糖尿病。

我们上课时讲过,遗传的主要是 1 型糖尿病,有些 1 型患者甚至一两岁就已经确诊。我这个年龄得糖尿病,医生第一反应是1型,但我的体型更偏向于 2 型。1型大多消瘦,2型偏胖一点。

像我这种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是正常分泌的,但是机体不能去利用它。1型是体内是不能合成胰岛素,只能依赖外源性的注射胰岛素。

血糖控制不好的话,又要注射胰岛素,又要服用药物,它不仅是经济负担,对自身健康也有伤害。糖尿病在比较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酮症酸中毒。

确诊之初我不想跟我妈说,我打算只说血糖偏高,比糖尿病更能让她接受。但是我跟老师说了这事,他说你最好告诉父母,因为这不是短期能治愈的疾病。父母觉得是我生活方式有问题,吃糖吃太多了,或者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等。

生病后,我总结了一下,我身高174厘米,体重将近 200 斤,算肥胖了,我觉得这是最大诱因,因为我们家没有糖尿病史。另外我在服用精神类药物,高考那年我确诊了双向情感障碍,这也会影响体内代谢。

我的精神问题导致我需要服用药物,体内的内分泌、代谢的平衡被打乱了。大多数药物要通过肝脏代谢,肥胖导致我有脂肪肝,精神类药物导致我肝功能不是很好。肥胖、情绪和器官的功能,可能会更加容易导致糖尿病。

我的主治医生也是我的带教老师,他告诉我,既然精神疾病的治疗不能停药,可以通过控制饮食、运动慢慢减轻体重。

其实情绪波动对这个病的产生也有影响。

大一期间我一直在调整情绪,因为我并不满意我考上的这所学校。大一我体重已经不轻了,但军训期间我奶茶、果茶一天起码两杯,之后可能是一天一杯。

现在我一天三顿药,自学了简单的推拿,加上规律服药,感觉好了很多。在家里调整糖尿病主要靠自觉。饮食一定要控制主食的量,要少吃,不喝甜的饮料,只喝白水。一定要对饮料说不,哪怕是无糖的饮料,包括很多市面上有些酸奶。

无糖是指没有白砂糖或者果葡糖浆,代糖可没少放,甜味不会凭空产生。食用这些代糖含量高的食品,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我实习的医院有糖尿病患者,家里人来看他,买的无糖饼干,以为就可以吃很多,结果把一箱子都给吃了,吃完之后酮症酸中毒。

之前我给社区做科普讲座时,说米饭就是糖,很多社区的阿姨觉得奇怪,米饭为什么会是糖呢?米饭是碳水化合物,会被水解成葡萄糖,如果身体没有办法及时把多余的葡萄糖使用掉的话,会自动转化成脂肪,就会变胖,达到一定阈值的时候,脂肪也够了,身体也没有办法完全代谢掉的时候,体内的胰岛细胞没有办法分泌胰岛素。

要适当去运动,保持情绪轻松。我现在就很后悔,因为我的体重不是一下子就胖了 80 斤的。在我还没有那么重的时候,其实是可以选择跑步锻炼,现在将近 200 斤了,我的膝盖、腿会很累。

现在很多老年疾病都在年轻化。很多年轻人确诊糖尿病的时候,仿佛天塌下来一样。可是我没有那么难过,确诊双向情感障碍的时候,我已经把难过的情绪用完了。我会尽量去做一些让自己愉快的事情,比如我喜欢听音乐,让自己的情绪得到改善,不能去一直去盯着我得了糖尿病这件事情。我马上要回医院实习,需要跟在家里一样坚持规律服药,要和胰岛素同步。

我知道很多患者会隐瞒自己患病的事实。包括很多一身肌肉的健身人士,也有糖尿病。很多人会有羞耻感,觉得年纪轻轻不应该得一个慢病。现在社会节奏快,人面临各种压力,其实每个人都可能得这个病。

“确诊的时候没有哭,停药的时候哭了”

张礼文 32岁 2型糖尿病 确诊4个月

确诊之前,我过了三年不规律的生活。我和妻子以前做美食探店,每天都吃不过来。一日三餐,我们很少自己做饭,一般点外卖或下馆子,偶尔晚上还会躺床上吃小零食、小蛋糕。我还有喝饮料的习惯,平时基本没有运动。之前我体重不到160 斤,这三年下来,体重最高到了 210 斤左右。

当时一顿吃饱了,过一会儿又想吃点零食水果、炸串烧烤等高碳水、高糖的食物。确诊前这样的症状持续了半年,当时还一直犯困,流眼泪、打哈欠。

去年六七月份的时候,我的体重无缘无故下降了10 斤,因为我基数比较大,也没觉得有异常。

我妻子有多囊,是糖尿病的初期症状,当时她胖了30斤。不查血糖的话,可能几十年都不会发现自己有糖尿病。后来她体检发现血糖高,内分泌科医生说她有胰岛素抵抗。(注:胰岛素不能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不能正常降低血糖,胰岛素敏感度降低,叫做胰岛素抵抗。)

去年8月初我二阳了,正好公司体检,空腹测出血糖是18,但正常数值是4.4到6.1。体检中心打电话让我立刻去医院复诊一下,第二天我去了,确诊了2 型糖尿病。

刚开始医生是嘴角向上的,但检查结果出来,医生说确实是高血糖,而且可能需要住院的时候,他脸上已经没有笑容了。

那天中午的饭点,我约了朋友去美食广场见面,站在商场里,审视所有店铺,发现没有一个是我能吃的东西,我很慌很慌,那一刻有点天塌了的感觉。

住院时,我旁边都是中老年人,只有我是年轻人。所有人都会问一句,你怎么这么年轻就得了糖尿病?

住院的日常是早上 7点开始,一天测 7 遍血糖,吃饭之前会给打 3 次胰岛素,睡前也会再给打一支长效的胰岛素。前两天会做全面的身体检查,看是否有并发症。

每天打的胰岛素是根据当天每餐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来决定注射量的,其间还有两三天都是加大的量,护士也会发一些药营养神经和降糖的药。打胰岛素的第一天没有明显变化,第二天下午,血糖值降到了11、12。第三天又降到10。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担心一辈子要打胰岛素。我对胰岛素并不反感,只是工作、社交中得随时带着它,储存是个问题。

在医院治疗了三四天后血糖就比较稳定了,住院一周后,医生让我出院了。出院了之后一天三顿饭都是自己在家做,妻子自我生病之后就没有再全职工作了。现在我们吃得简单,蛋白质、维生素合理分配。

在住院时我就开始运动,跳绳,或者围着医院楼慢跑三五公里,发现锻炼40分钟后,血糖能下降一点,我就很来劲了,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周有三天我早上出去骑20公里自行车,忙的时候晚上也会慢跑三五公里。确诊的时候我身高183厘米, 210 斤,到现在大概 165斤左右。

大家可能觉得糖尿病是老年人才得,对于年轻的自己没有太大伤害,但是积攒到一定程度是摧毁式的,并发症包括失明、截肢。

我外公和舅舅有病史,但我们家对这个病还是认知不够。

我外公1995 年的时候就发现有糖尿病,而且有并发症,那时他60岁。那个年代收入不高,慢病也没有纳入医保,老人也舍不得花钱,治疗比较随便,所以病情恶化得很快,大概四五年前就因此去世了,中途还做了两次眼睛手术;舅舅也有糖尿病,但我们前段时间跟他深入沟通发现,他在控糖方面还是不够细致。

出来之后我状态越来越好。每个月我会去医院复诊。确诊的第 50 天,我去复诊了一次。当时我的血糖控制得很好,医生建议我停药监测一下血糖情况,但我那时候还比较保守,医生就让我先药量减半。

到第85天的时候,我停药了。确诊的时候没有哭,但是停药的时候我哭了。当时复诊的时候,主任医师说你这个算不大不小的医学奇迹了。

我妻子也有好转。她之前例假不规律,夏天最热的时候两三个月不来,一来就来一个月,整个人很虚,医生也是推荐她先减重,后来减了也有 30 斤。现在感觉自己更有活力,精神头更好了,例假也正常了。

我们在做短视频时发现有很多粉丝的患病年龄让人挺震惊。有12岁就确诊糖尿病的,还有刚出生的孩子,我顿时觉得它不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疾病了。

我们的社交账号上每天会收到很多私信和评论,看到有人很迷茫,有人焦虑,很多病人明明已经很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也坚持运动了,血糖怎么还是下不去?还有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得病,看了我们的视频之后自发去医院查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个粉丝说她准备怀小孩了,但是她的血糖情况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她迫于家庭或社会的压力,一定要生一个孩子,对她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对她的下一代也有影响。

现在很多年轻人忙于工作,忽略了自己的身体。我觉得要为自己生活,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澎湃新闻)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话题:
No Tag